Google+ 生物產業機械: 農地搬運車異軍突起

Sunday, March 11, 2007

農地搬運車異軍突起



農地搬運車異軍突起

  上面提到拼裝車與農地搬運車的區隔。事實上,兩者的共同點即為都屬於交通或運輸工具類,兩者都未經農機工作同仁研發或改良過程而問世的產品,算是異類農機吧。只是農地搬運車比較接近農村,以應用於農業為主,乃獲得農業界人士的青睬,故由農政單位給予農機待遇,其推廣不但可獲得農機專案低利貸款,甚至早期推廣時還給予補助的優惠待遇,終於蓬勃發展成為農村(包括山坡地)運輸主流工具了。

  如前述,早年台灣農村的主要搬運工具為牛車,開始推廣耕耘機後利用該機帶拖車成為主要農村搬運與交通工具了。這種發展模式,在早年的日本,後來的南韓以及現在的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各國都出現相仿現象。我在桃園農校執教期間,為執行開墾計畫,課餘隻身前赴埔心現場勘察時,騎西德製REX牌五十CC機車前往,當年國產機車尚未問世,進口機車也甚少,台灣才開始產銷腳踏車的年代,騎小機車也拉風一時;但逢週末或週日帶領學生前往現場時,只好駕駛耕耘機拖帶拖車,六、七個學生坐在拖車上,一路搖擺,上坡時學生只好下車徒步跟車了。早年公路上車輛稀少,只是路況不甚理想,一路上顛簸,大家不以為苦,說來真是一股傻頸。我們執行農復會計畫,未編列出差旅費或加斑費,更無所謂研究或技術津貼,每人帶便當出門,套當年流行一句話為「克難精神」吧。不過,我們從未被推舉為「克難英雄」就是了。

  前面提到為執行開墾計畫,向台糖公司借調一台D-2履帶式曳引機和犁具,同時台糖公司也派駕駛員一人保養,實際執行犁耕工作。因學生只有週末或週日分批前往現場,一批六、七人也只能輪流嘗試一下,點到為止,故大部分工作還得有賴該駕駛員誠實、自動自發工作。因我在二十公里外的桃園,無法直接監督現場,好在他借住何姓地主家,地主擔心犁耕深度,每天跟著跑,等於間接擔任監工了。駕駛員四十多歲,經驗豐富,被二十多歲小伙子監控,可能不是滋味,好在他為人老實,隻身奮鬥了兩年毫無厭倦表態,工作態度令人欽佩。只是老實人有時也會出奇招偷懶,在地主監視下不好意思明目張膽,但他會名正言順地找理由休息。有一天,忽然接到他的電話,說曳引機犁不下土,要求解套。經向地主打聽,土質並未特別乾硬,他證實該碟犁只刮起表土,無法深入土中。那一天只好讓他公休,第二天下午才趕到現場查看。雖然在學校修過碟犁的理論,但從未有過排除故障的經驗,乃趕緊翻書重溫犁的原理,初步猜測可能與碟犁的傾斜角(垂直二十度)和圓盤角(前進方向四十五度)有關。第二天準備量測道具,騎著REX機車帶一名較靈光的學生做幫手,也算壯膽,但仍懷著忐忑的心情趕到現場。果然猜中,傾斜角等於零,圓盤角也很小,碟犁成了碟耙了。仔細一看,大螺帽有鬆過的痕跡,乃肯定他動過手腳,不過雙方心照不宣,合作調回原位,故障順利排除。旁觀的地主大為高興,首次請了客。我彷彿順利通過大考的學生鬆了一口氣。 

  但是,駕駛員不會就此罷休,不久又出難題,說是曳引機發不動,要求修理。又是公休一天。D-2曳引機用多缸柴油引擎,老實說當年除了單缸的野馬牌柴油引擎外,尚無機會碰過多缸柴油引擎,只好臨時抱佛腳,詳閱使用說明書琢磨故障原因。經向地主打聽,本來曳引機很正常,添加柴油後起動不久就自動熄火,然後就無法再發動云云。參閱說明書後乃大膽假設,添加燃料油時可能油管中有空氣進入而油路中斷。第二天親赴現場,卸下燃料油幫浦,以清洗為名,其實主要想仔細檢視其內部構造,然後依說明書的排氣要領,又順利解決了難題。自此之後,一帆風順,再也沒有出現過問題。由此經驗,臨時抱佛腳總比坐以待斃好些。易言之,要有幹勁,動大腦,天下沒有無解的難題。

  似乎有些離題,言歸農地搬運車話題。在國內首先開發成功農地搬運車者為伍氏父子。據說他們本來在新竹擁有一片山坡地水果園,為解決水果或肥料在山坡地搬運問題,利用耕耘機帶拖車則全身太長,顯然不適宜,乃有幹勁的父子倆動一下大腦,將動力和拖車兩者合為一,縮短了機身,居然自創了可實用的搬運車。所以,起初有人稱它為山坡地搬運車,或伍氏搬運車。同時期在日本已有人開始販賣類同搬運車。又,六十年代初期,台灣汽車市場頗為低迷,裕隆汽車公司出品「利大」小貨車也想假借農用的名擠入農機市場。有一天,該公司一位協理邀請李崇道秘書長前赴新竹參觀「利大」的爬坡表演,我奉命陪同觀察,順道也參觀了伍氏搬運車。伍氏向李氏宣稱這是他們一大發明,李氏當時問我是否發明?我一時語塞,只好說確實為好搬運車,是否發明應由中央標準局來評定。為此,還遭致伍氏不滿,誤會一場。不過,無論如何搬運車肯定被歸入農機範疇,而「利大」則排除在外了。

  伍氏研發成功搬運車,不僅解決了本身果園搬運問題,乾脆利用農場廠房製造搬運車出售。結果好評湧現,尤其頗受山坡地果農歡迎,生意興隆,農業人蛻變為工業家了。我在前面提過,三久公司林董事長為解救本身的稻榖雨中損失而研發乾燥機成功,伍、林兩家由「農」轉為「工」情形有異曲同工之妙,真是應驗了無意插柳,卻柳成陰了。

  自此(六十七年),農地搬運車製造廠一如其他農機機種一般,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產量大增,不但使用於山坡地,也大受一般平地農的歡迎。當時製造廠牌有﹕伍氏(端翔)、金合成、中原、富全、大地(大地菱農機)等。當政府推動「設置農業機械化基金,促進農業全面機械化計畫」時也被列入加速推廣之列,原訂目標以每年推廣千台者,竟達七千台之多,可見其所受歡迎之一斑。

  進入七十年代,又有不少新廠牌加入,即:佳農、大信(信先農機)、必翔、裕農、山力(山能工業)、新農(新酉企業)等;為因應激烈競爭市場,亦有改變其構造設計者,如四輪傳動(4-WHEEL DRIVE 、附加油壓傾斜裝置(DUMPCART)等。

  進入八十年代,有更多新廠牌加入競爭,主要者有:山玉、順農、久山保、小金鋼(富鑫工業)、永三源、力虎(步行履帶式)、賜合(高唯企業)、農豐(昶維工業,步行履帶式)、佐籐(台灣佐籐實業,步行履帶式)、新農(達農企業)、小牛(元凱)、兩和等。當然也有不少地區性小工廠參與競銷,如南投國姓鄉的和平機械廠、台南的專友農機公司等加入熱鬧非凡。本階段搬運車的特點為小型步行履帶式搬運車的出現。由此,農地搬運車(幾乎無進口貨)在國產農機中成為歷久不衰的機種是始料未及的異數。     (文轉下期)

2 comments:

  1. 請問你在桃園農校教過書喔?
    我也是桃園農工農業機械科畢業的喔!
    很高興看到你的文章

    ReplyDelete
  2.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