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生物產業機械: 2008

Wednesday, April 23, 2008

穀物收穫機發展史

穀物收穫機具發展過程


收割彎刀(Reaping Hook) 或鐮刀
以人手持鐮刀收割穀物,一人天約可收穫二至三分地。穀物整束切割後再用人手捆綁。

搖擺型鐮刀(The Cradle)
此型亦為手持式,有一片較寬廣的刀面上固定有輕型禾架,並有四條導爪,以利刀鋒切割桔桿。操作者持刀向左捽動,被切割的榖桿會集中在左邊的壠上,然後再耙起裝袋或堆積。在收割機未問世前,這是普遍使用的工具,其期間在1776-1840。每人天的工作量約八分地。

長柄大鐮刀(The Scythe)

長柄大鐮刀(Scythe)
這種長柄大鐮刀常與收割彎刀同時使用,收割時採用揮動的方式,故以割草為主,但有時也用來收燕麥及黑麥。但很少用來收小麥。其人天工作量可達一公頃地。

世界第一台收割機(The World's First Reaper)

這是第一台問世的收割機,1831年麥孔米克(McCormick)製造。其部件包括:
  1. 往復刀Reciprocal knife
  2. 導引爪Fingers or gaurds
  3. 迴轉輪Revolving reel
  4. 收割台Platform
  5. 主動輪Master wheel
  6. 前進拉引Forward draft
  7. 分草器Divider
全機重量由較寬的主動輪支撐,並利用地面驅動迴轉輪及往復刀桿。 往復刀桿之切割原理一直沿用至今。初問世的機型需二人操作,一人牽馬,一人將平台上數隻的桔桿耙出。工作量約等於4-5人持搖擺型鐮刀,或12-16人持收割彎刀。

麥孔米克專利型收割機(McCormick's Patent Reaping Machine)
1857年麥孔米克之專利收割機可兼收穫與割草的功能。機構與1831相同,但另設一個操作人的座位及耙出工人的座位。另外重要的改善是割刀改為分段組合,以便更換。其主動輪也改用金屬材料。其動力可用兩匹馬牽引,其割寬也較大。

麥孔米克專利型收割機(McCormick's Patent Reaping Machine)
製造於1852-1865,期間屢經改良。這一機型駕駛者與耙出工人均有座位,其割寬也增加

自耙型收割機(The Automatic Self-Rake Reaper)

麥孔米克自耙型收割機於1858年申請專利,但在1862年後才開始製造販售。後來(1875)也有效率較高的機型出現。"老可靠(Old Reliable)"這個機型曾經聞名一時,只要一人操作,收割後的桔桿可以自動由平台掃出,置於地上。另一人可以幫忙捆紮的工作。但由於機械操作速度加 快,捆紮的工人需4-5人。

麥孔米克兼用機(McCormick Combination Reaper and Mower)
麥孔米克兼用機可以收割穀物及牧草,這是更先進的功能。此機型在1869-1879間販售。迴轉輪具有自動耙起的功能,而且可以分離,直接改成牧草收割機。

濕地型收割機(The Marsh Type Harvester)

濕地型收割機製造於 1875-1883,具有相同的收割機構,但加上一個輸送帶及捆紮平台。收穫的桔桿送上平台後,平台上有二名工人用手作捆紮的工作。這種機型比前一型至少將捆紮工由4-5名減為二名。

麥孔米克收割兼捆紮機(McCormick Harvester and Binder)

1876新的麥孔米克之收割機與捆紮機在市面出現。這是第一台面世的自動捆紮機。當時造成相當轟動,許多人遠從他地來就是要看看這一台僅需一人操作的收割機,收割與捆紮一貫化作業。在1877 與 1885 年間,麥孔米克至少銷售五萬台。

麥孔米克收割兼捆紮機(McCormick Harvester and Binder)

1881年麥孔米克的新機型為具有繩捆紮功能的收割機問世。這是第一部能用繩捆紮的機器,至此功能大概定型。後來的機型都是較細節改進而已,諸如耐用性提高,需要的拉力減低等等。

麥孔米克收割兼捆紮機(McCormick Harvester and Binder)

這是利用輕鋼材作成的捆紮機,販售於1885年。其打結機構第一次改良,同時也改善迴轉輪的結構,使收割的桔桿可以順利下落。平台後方增加帆布,並利用迴轉輪調節其寬度。

曳引機為動力的麥孔米克收割捆紮機(McCormick-Deering Tractor Binder)

利用法莫牌(Farmall)曳引機為動力,經由後方動力導出驅動軸帶動,使捆紮機的動力不再來自地輪。畜力拖帶的方式乃逐漸被曳引機取代。


曳引機為動力的麥孔米克收割脫粒機(McCormick-Deering Tractor Binder)

這是最先進的麥孔米克收割捆紮兼用機型。其工作量每天可達16-20公頃。而且完全一貫作業,由收割、脫粒清選到送入穀箱。穀物再由穀箱輸送至機動貨卡或拖車,直接進入乾燥場。

堆壠式收穫機(The Windrow-Harvester)
這種型式之收穫機係將穀物收割後將其置於割後的地面,成行地堆放。這些穀物在田間會自然風乾,再利用其他檢拾機具拾起,送入平台進行脫粒作業。這種機械可以將穀物提早收割,避免風害或雹災。通常較適用於木質作物,此時雜草會先乾掉,容易在脫粒時處理。

本文譯自Grain Harvesting History 

Grain Harvesting History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McCormick Reaper Centennial Source Material (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mpany: Chicago) 1931.

美國農業的發展趨勢

美國農業的發展趨勢(Trends in U. S. Agriculture)是一篇值得參考的文章。其中介紹美國近五十年來農業方面的驚人發展與成就。其內容包括:

  • 簡介Introduction
  • 農業數據及農地Farm Numbers and Land in Farms
  • 農業人口與勞力Farm Population and Labor
  • 農業機械化Mechanization
  • 燕麥與大豆生產Oats and Soybeans
  • 雜文玉米生產Corn Hybridization
  • 畜牧生產Livestock and Dairy
  • 家禽生產Broiler Industry
  • 冷藏設備Cold Storage
  • 濃縮橙汁Frozen Concentrated Orange Juice
  • 生產力Productivity
  • 農地價格Land Values
  • 農產價格Agricultural Prices
  • 市場狀況Market Basket
  • 結論Conclusion

Tuesday, January 15, 2008

何謂精準農業?你知道嗎?

對於精準農業,我們國家也花了不少錢,似乎也做了不少事。但看一看德國可拉斯公司(Claas)所做的努力與成果,仍然令我們自嘆弗如。請看一看聯合報2008.1.15的報導,德國是全世界能將高科技與傳統機械緊密結合的國家。她利用新舊融合的工程技術產生新一代產品,然後再向世界輸出,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可拉斯公司的最近產品Lexion 600機型,其價格每台售價高達一千五百多萬台幣,但仍然奇貨可居,訂單排到2009年!

首先,讓我們看一看Claas Lexion 600聯合收穫機的壯觀場面:



然後再看一看下面的功能介紹,你會知道,聯合收穫機已是一個移動的大工廠。它不但結合衛星和雷射光精準的導引功能,可以達到幾乎無人駕駛的地步,並且能隨時自我測試,利用環境現況資訊,調整機器之最佳的操作狀況。它的資訊能與電腦結合,可以同時三部操作,不會發生重疊或干涉的現象。每台的作業量每小時可達六萬公斤,聽說這個數量足供一個卅五萬人口的小鎮一日的食量。駕駛人在駕駛艙內,主要目的不在握住方向盤,因為收穫機已有衛星導航系統,可以自動駕駛。因此駕駛員必須同時監看各項圖表數據,然後作適當的反應。它裡面所裝設的監測儀器,有如飛機座艙,除正常的操作條件外,還可以盬看每一單位面積的實際收穫量,並隨時與卡車配合行進間卸料。




這種機器還可利用所得的數據計算出下季所需使用的種子與肥料數量。因此只要將資料儲存於一個大姆哥內,然後轉下一個負責整地及播種施肥的人員,令機械依所得的區域資料進行播種與施肥,即可得到最佳的產出量。哇塞!這樣的一個過程不就是精準農業的精髓嗎?不過我們如今已經做了多少呢?做決策的長官們是否寧可花一千五萬台幣排隊去買一台來台灣做做秀,而不願將它投入本土化精準農業的研究呢?嗯,嗯,不過說實在的,以現在的官場而言,如果我做了那樣的官的話,我的決定可能寧選前者喔!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