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生物產業機械: 脆梅壓裂機

Wednesday, May 09, 2007

脆梅壓裂機

‧農業試驗所 黃禮棟 周廷弘‧

一、前言

台灣目前主要栽培的梅子品種有大粒梅、小粒梅、尖頭梅、胭脂梅、平頂梅等,台灣梅樹栽培面積逾九千公頃,主要集中於中央山眽東西兩側海拔300~1,000公尺的山坡地,梅子主要產地在南投縣、台中縣、台南縣、高雄縣及台東縣等縣境之山區,梅子的產期大多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採收;梅子用途很多,所含的果酸可算是眾多水果中最多的一種,鮮果平時很少人拿來直接食用,未成熟的青梅質脆味酸,內含一種稱為 amygdalin 的配糖體,故不宜生食,惟經醃漬加工或加熱後,會受到酵素分解,而使得苦澀味及氰酸消失,可以食用。

果實成熟度約七分熟者適合製作脆梅。梅子平均果粒重量因品種而異,最小的山連種平均為7.4公克,最大的長藤種平均為17.5公克,差異頗大,台灣梅果約二成以手工採收,八成以竹竿擊落採收,除少量自產加工,直銷或共同運銷進行鮮果交易外,其餘係由加工廠收購加工,然而受限於地理氣候環境與中國廉價梅胚競銷暨經第三國轉進口影響,台灣梅產業的傳統生產型式已經逐漸式微,收購價格亦逐年下跌。

農委會為穩定國產青梅的產銷,分別在產地及都會區辦理「台灣美梅季」系列活動及梅DIY教學,促進消費者自行加工醃製。為確保脆梅品質及外觀,製作脆梅前必須將梅果敲開一條不會使果粒破開的裂痕,使得澀味得以排出而糖份能充分被吸收且加工過程中顆粒不會縮小。
醃漬前之原料青梅壓裂作業以人工逐粒敲裂頗為繁瑣且費工費時,故本所研製脆梅壓裂機以替代手工作業,本機每小時平均作業量達120公斤以上,為人工作業量的8-10倍,可提升果農及小型工廠自行醃製加工脆梅之意願,而且因青梅原料不必鋪陳於桌面上敲擊,降低蚊蠅及細菌之污染,可確保較佳之衛生條件。

二、脆梅壓裂機研發

脆梅醃漬前一般先將七分熟之梅子(圖一)混以粗鹽於木製或不銹鋼製成之滾筒中攪拌(圖二),滾筒轉速約為每分鐘40轉,經過約10分鐘後,梅子表皮上的纖毛已完全去除且果粒稍微軟化。將青梅自滾筒中倒出瀝除汁液之後,為便於加工除澀及使醃漬糖汁易於滲入果肉內,再以人工逐粒敲裂(圖三),此過程頗為費時費工,本所為解決此一作業瓶頸,發展脆梅壓裂機以替代人工,降低生產成本,提升果農及小型工廠自行醃漬之意願。脆梅壓裂機之作用原理為:表皮經以粗鹽軟化處理後之脆梅由供料斗進入輸送帶,果粒輸送到達壓裂板下方時輸送皮帶暫停運動,此時由曲軸滑塊機構組成之壓裂板元件往下運動,壓裂梅子(圖四),之後壓裂元件往上提升,而梅子則繼續輸送至承接容器中。






由於青梅果實相當堅硬,經以Instron 4464型材料試驗機測試,壓縮速度設定於該機最大值100 mm/min時之測試結果顯示,壓裂一粒青梅需要30~50公斤的力量,十五粒青梅之平均壓裂力量為39.6公斤,故選擇使用曲軸滑塊機構以產生強大力量,並使用動力為0.5HP之減速馬達帶動。脆梅壓裂機作業能力試驗結果顯示,每小時平均作業量達120公斤以上,為一般人工工作量的8~10倍,而壓裂效果亦十分良好(圖五),本機外觀如圖六所示,機體尺寸如下:長95公分X寬44公分X高109公分。為顧及衛生條件,與梅果接觸部分的機件均採用不銹鋼原料。






三、結論與建議

脆梅為傳統加工產業,然而製造過程需要大量勞力,於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受到東南亞及中國大陸地區原料傾銷之影響,有漸漸式微之趨勢,荒廢的梅園反而成為果蠅生長的溫床,為提升果農之收益,提高人民購買意願及養成食用本土生產之衛生食品,為一可行之方式,機械加工可降低與環境接觸之時間及昆蟲傳播細菌之機會,可大幅提高衛生條件並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競爭力。(作者聯絡電話: 04-23302301~5轉70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