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台灣農機機械化(12)
彭添松.
甘藷收穫機械化
所有旱田作物中,整地作業幾乎已全盤機械化,即耕耘機及曳引機已取代了耕牛。此外,播種、管理作業用機械亦差不多齊備。各種旱田作物栽培所用收穫機械則為較不易解決的機種。
甘藷收穫機主要由嘉義農業試驗分所林金鐓技士研發。早年甘藷為飼料主要作物,四、五十年代栽培面積仍達十多萬公頃,後來由於進口飼料大增,其面積逐年減少,至八十年代已降到一萬公頃左右,且許多栽植改成國人食用甘藷了。由於甘藷為地下塊根,故所謂收穫機實際上是挖掘機,早年以耕耘機帶動,後來曳引機普及化後改搭載於曳引機。林技士研發完成此機後委託千漢設計公司吳漢筠代為商品化,挖掘機前部為切蔓刀,可將甘藷籐蔓切碎,便於挖掘作業。構造上這是一部成熟的機械,工作效率很高。七十四年,嘉義的兩和工業公司為拓展新產品乃承接此機正式生產,吳漢筠父子也投資加入該生產計畫,可惜未能大量推廣給農民,理由是一般農民種植甘藷面積不大,且塊根在田土中容易保存,故農民每次採收量不大,所以不需利用此種高效率機械,簡直大才小用了。故除非需大面積採收的業者,如甘藷量販才會想到利用挖掘機。不過,量販業者人數到底不很多,據說他們奮鬥了六年多才推廣了八十多台,吳家本身就虧損了百餘萬元,懊惱不已。
為增加此機種的用途,林技士就把它改裝可利用於馬鈴薯的收穫,因馬鈴薯大都由量販業者收購以供內外銷,因此每次收穫面積較大,故已由各地鐵工廠產銷此種挖掘機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