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生物產業機械: 農業機械化簡介

Thursday, October 18, 2007

農業機械化簡介

農業機械化在台灣曾經有過一段相當輝煌的歷史,其間推廣的效果也相當明顯。從前農村勞力以人力、畜力為主,今日畜力則已完全為機械力所取代。各項與農事相關的作業也有特定的農業機具可以配合,人力的勞務負荷大為減輕,其勞動品質及效率也大為提高。例如從前必須多人一同才能完成插秧的工作,現在只需一台插秧機即游刄有餘,其工作時間也大為縮短。

在農業械化初期,農業機械之使用仍以取代耕牛為主,因此耕耘機相繼研發及推廣,成為當時業界爭相投產的對象。雖然國內廠商的規模甚小,但對於能力所及的農機研發工作不遺餘力,實是一項可喜的現象。耕耘機的製造變成當時廠商獲利的最大來源,在眾志成城之下,完成了農業機械化之第一階段性任務,取代畜力的工作。

當國外引進的曳引機逐漸成形時,農業動力的發展也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大型曳引機取代耕耘機。情勢的發展雖然對現有廠商是一項挑戰,但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耕耘機之退場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另一個高效率需求的開始。國內廠商對這種投資大的產品也愛莫能助,只能在有限的技術下,尋求下另一個發展的目標。

促成第二階段改變的應是代耕業者的興起。曳引機的效率高,是一般代耕業者最重要的考慮,在工作量增加之需求下,業者無法使用耕耘機與曳引機相競爭。進口曳引機乃開始充斥整個農機市場。代理商的業務隨之興起,隨時引進國外成熟的產品,有些製造商也開始扮演代理商的角色,如新台灣、大地菱等。首先,由日本引進相關機種,後來自歐洲引進各種較大的農機。

依照國內土地零碎及每家平均耕地不足一甲的情況下,許多人都不看好進口的大型曳引機。一則價格高昂,且體型龐大,並不適用台灣。但由於代耕制度的興起,卻完全推翻這項結論。代耕業者有些是合資者,他們輪流耕作,因而使大型化的需求變成更為顯著。據估計,以台灣農地的坵塊大小,最多使用四十匹馬力已足,否則耕盤容易破壞,水田亦不容易操作。但情勢的發展倒出乎意料,八十匹馬力成為主流,而一百匹馬力者亦有人引進。

不容否認,大馬力的曳引機工作效率高,其售價也高昂。只是業者在相互比炫之下,反而成為是一種宣傳的花招,其業務量反而增多。在代耕費用維持一定的水準下,業者大抵上工作兩年,其收入即可支付全機之購置費與開銷,因而能維持一個相當長久的局面。至今為止,雖然曳引機數量已達飽和的趨勢,但汰舊換新的數量仍然可以維持代理商的合理利潤。

在相關單位的輔導下,農業機械的發展仍然會繼續往前邁進。只是國產與進口的機種雜陳,機器的型式繁多。比較明顯的例子是乾燥機的發展。在推廣初期,國內許多規模不大的板金工廠陸續加入,使國產的乾燥機百家爭鳴,但品質不一。這些乾燥機分箱型與循環型,都有許多家廠商製造,其競爭相當劇烈。最後去蕪存菁,剩下三久與三升的太陽牌兩家。各憑其技術,其產品品質也相對提升,而且均能符合國際的水準,拓展外銷。

收穫機械之研發過程實際上也頗為曲折,主要的問題在於機械處理的對象太複雜,而歐美的機型又太過於龐大,無法適用於小田區之收穫。政府及學術單位雖然亟思在水稻收穫機方面有所突破,只是投入之研究經費不多,而且人力也有限,囿於客觀的製造水準不高,無法得到合用的產品。這方面日本人的研究則積極的多。他們甚至以台灣地區為試驗場,前來進行試驗並改良機器之性能。他們的研究人員有台灣地區可用的機器,全世界均可以使用的想法。在這種心態下,即使國人利用抄襲及模仿的手法試圖製造可用的機器,均未成功。

現在的水稻聯合收穫機已完全是日本機型的天下。由原先的袋裝型改為砲管輸送型,使代耕業者更有發揮的空間,採用散裝運輸,降低成本。這等於日本為台灣設計的機器,其功能均可達到業者的需求。所以,台灣的水稻聯合收穫機市場完全是是日本機型的天下,沒有一家廠商敢擢其鋒。

除了水稻收穫外,其他作物仍然需要收穫機械來完成收割作業。最典型的例子是玉米。玉米並不是台灣的主要農作物,但經過政府刻意的引導,竟然無中生有。原來為解決稻米生產過剩問題,有人建議將部份稻田轉作雜糧。政策一訂,於是農藝專家開始試驗可供台灣地區種植的雜交玉米,提供農民種植,然後訂定優渥的收購標準。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如何用機器採收?聯合水稻收穫機幫不了忙,日本不種玉米,也沒有適當的機器販賣,只能向美國取經。但是,後來發現,美國使用的採穗機及聯合收穫機不是作業繁複,就是機型龐大,而且美國一年僅收一季,收穫的時間玉米穗的水分均已很低。這種條件完全與在台灣趕著第二期播種,水分相當濕的情況不同。怎麼辦?只好重起爐灶。

於是大筆的研究經費投入研發,各改良場開始授命研製各種不同的機型,然後進行性能比較,研究的過程相當熱絡,但仍無法有合適的商品機可用。最後還動用機械所的資源,央其代為商品化,只是後來證明仍然徒勞無功。

最後的解決的辦法還是自法國引進玉米聯合收穫機,經過適當的調整,只要在天晴時收割,勉強可以達成收割脫粒的效果。不過此時,政府單位逐漸發現,利用保證價格達到稻田轉作的目的實在鑽牛角尖,只要付錢鼓勵農民休耕,其代價比使用保證收購的法寶還省錢省事。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