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1, 2007

芒果疏果剪之研製

芒果疏果剪之研製

.屏東科技大學生物系工程系 鄭德善研究生、謝欽城教授.

一、前言

芒果是台灣地區重要的熱帶水果之一,全省栽培面積超過兩萬公頃以上,主要分佈在屏東縣、高雄縣及台南縣等三個地區。芒果疏果時,宜讓一穗留一至二果;以往農民疏果都用修枝剪當疏果工具,所以有鑑於此種工具有諸多不便之處,才研製出芒果疏果剪。疏果的作用是:(1)可使果實發育一致(2)調整適當的葉果比(3)可提升果實品質,提高單果重量(4)提早採收期,增加收入。芒果可疏果的最佳時間是果實長至如花生粒大即可進行疏果;芒果果實最佳的結果部位為果穗中央,因此疏果時儘量保留中央的果實,並去掉周圍病果、畸形果。在果實尚未成熟時,可適度將生長過密的芒果、未結果的枝條及得病的枝條稍做修剪,一方面可促進新梢長出,以培育翌年強壯的結果枝,另一方面可將果樹中養分供應已開花的結果枝,並且維持良好的通風和充足的日照,使病蟲害減少進而增加果實的完整度。芒果開花期並不是一次全部開齊,而是陸陸續續的開花,所以疏果也是要分好幾次來進行,還有先期所留的芒果有時也會長成畸形或遭蟲害,這都要再次疏果,加以除去,因此一棵芒果樹要進行三至四次的疏果工作,所以疏果剪對農民來講是極重要的工具。

二、材料與方法

  1. 使用之材料:竹子(直徑2至4公分長240公分)、剪刀(機器製成之剪刀,長7吋)、彈簧、尼龍繩(10尺)、16番鐵絲。
  2. 使用設備:立式鑽床、手電鑽、噴燈、砂輪機、鋸子、鉗子。
  3. 製作之方法:
  • 竹竿是整支疏果剪的主幹,因此使用的竹竿必須很直,不能有所彎曲,剛買回來的竹子,會有許多彎曲處,須以噴燈加熱於彎曲處加以矯正使竹竿變為很直。
  • 將剪刀握把敲直,再取出適當的位置作記號並鑽洞;彈簧的勾柱點須彎成同一方向,裝上彈簧用膠布固定;剪刀握把固定於竹子一端,另一握把綁上尼龍繩拉至竹竿的另一端(圖1)。

圖1疏果剪


4.試驗方法:

  1. 本疏果剪組裝完成後,實際至芒果園作疏果及修枝等工作,每天工5至6小時連續作(約一期疏果期),再收回分解作分析,彈簧之彈力與新彈簧之彈力相比,瞭解彈力使用後疲乏情形及尼龍繩在轉灣處磨損之情形;若在彎曲處加油後再分析其磨損之情形,剪刀銳利度及軸心磨損情形。
  2. 本疏果剪可使用在各種不同品種芒果的疏果作業上,利用本疏果剪來疏果,在作業時間上與固定握把式疏修枝剪,疏果的作業時間作為比較,本疏果剪的作業時間可節省1/3。
  3. 芒果乳汁主要成分為松烯、酚類化合物、蛋白質及醣類混合而成之黏性物質,對芒果果皮會造成傷害,在疏果時由於剪刀會沾有乳汁,若接觸到芒果可能造成芒果有受傷的情形,本疏果剪前端刀刃尖小,可減低沾到乳汁,對芒果的受傷率能大幅減少。

三、結果與討論

  1. 疏果為促進果實肥大的最佳方法,本疏果剪不但用在各種不同品種芒果之疏果,亦可使用於其它各種水果的疏果工作;在疏果同時對於生長過盛的植株、交叉、老化、羅病、受傷、及纖細衰弱的枝條進行整株修剪。
  2. 在果樹上或在樓梯上作疏果工作時(圖2),本疏果剪就像無段式疏果剪一樣方便使用,因為傳統修枝剪的握把是固定式,工作時一定要操作最尾端的握把,無法前後移動,人必需前後走動才能對遠近距離不一致的工作點作業,而本疏果剪是利用尼龍繩做遷引,所以只要將疏果剪前後移動,再拉動尼龍繩,即能將遠近距離不一致的工作點,快速的完成疏果工作。
  3. 由於本疏果剪可向前向後移動,所以不論是疏果或修枝,只要在疏果剪竹竿長度可伸得到的範圍內,農民不管站在樹上、樓梯上或地面,均能在短時間內將此工作完成,如此一來,便可減少農民工作時上上下下或是前後走動的時間,也可減低工作者的疲勞。
  4. 各種水果都會有樹枝茂密或是水果密集的區域,本疏果剪剪刀尾端尖細,可從各縫細中作疏果或修枝,且不會傷到其它旁邊的水果。


圖2 在樓梯上遠距離工作點

四、結論

  1. 每一種水果都須疏果及修枝,因此疏果剪對果農來講是一項相當重要且常用的生產工具,所以在材質選用方面有再提升之必要,如彈簧容易折斷、尼龍繩在轉彎處容易磨斷…等,均有再改善的空間。
  2. 金煌、愛文、海頓、聖心、吉樂等品種芒果,長大時須採下來薰黃,農民須一人踩在樓梯上採剪,另一位農民則在地面接應,若在本疏果剪上加裝一個芒果採收網,即可一人單獨完成採收工作,但要克服剪刀尖端有可能將網中芒果刺傷的風險。
  3. 農民在採芒果青時是用鐵絲做成彎勾作為採收工具,這樣會將芒果無論大小均全部勾下來,此時熟度不夠的又不能削皮做為芒果青,丟掉實為可惜,而採用固定握把式修枝剪來採收芒果青,工作時並不方便,若現在改採用本疏果剪採收芒果青,可選擇大的芒果先行採收,小的能留至成熟,直到下次繼續採收,而且速度又快,可省時省力進而增加收益。

(作者聯絡電話:08-73669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